北垦农机与FAE公司建立销售合作关系 2023年10月26日,哈尔滨北垦农机有限公司与意大利FAE公司建立销售合作关系。届时,北垦农机公司将销售FAE公司全线产品,并提供售后、配件供应等服务。FAE公司成立于1989 年,公司总部设在意大利丰多镇,在全球设有4个生产工厂和6个分公司以及数以百计的经销商。FAE公司产品超过90余种,涵盖400多个型号,包括碎石机、林地整理机械、特种车辆和履带式底盘车等,可以满足林业、农业、道路建设、房屋建筑和排雷等方面需求。
除草机器人“大比武”日前,“农机地头展——全国玉米大豆智能化机械化除草作业现场会”在北大荒红星农场举行。活动现场,一台台颜色鲜亮、造型别致的智能除草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展示着各自的“十八般武艺”。“此次活动共有6家企业的14台机具参与演示展示,其中包括3家国际顶尖品牌与3家国内知名制造商,吸引了业界大批专家学者及农机合作社等200多人前来现场观摩。”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苑同宝说。“我们的‘全方位除草机器人’利用数字摄像机捕捉作物图像,并对采集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控制系统通过不断调整月牙铲的转速,适应植株间距变化,从而达到单株识别、智能除草的目的,杂草除净率可达到98%。”哈尔滨北垦农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会介绍。黑龙江省农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陈实表示,本次农机地头展,恰逢国家“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落户龙江,充分展示了国内外顶尖智能农机除草设备在我省的基本应用情况。
10月27日,在2023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举办期间,智慧农业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在中国武汉国际会议中举办。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农业中心主任陆春贵,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农业首席专家王德谦,东北农业大学院长陈庆山,南京农业大学副院长董莎萌,以及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方庆奎,潘鹤立等。会议上,李校长分别从智慧农科专业学科建立及其相关专业创新联盟等方面发表专题演讲,特别指出深化智慧农业产业与智慧农科教育相融合,培养智慧农业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农业中心主任陆春贵,向在场参会嘉宾介绍了英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大力发展智慧型农业的重大决心,加速培养新型智慧农科专业技能人才,迅速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强化农业发展根基,让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十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近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召开专题座谈会,畅谈我国农机化发展成就。自2013年以来近十年间,我国农机总量合理增加,装备结构持续优化,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相较2012年增长5.17%。拖拉机保有量2173.06万台、配套农具4022.93万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为74.31万台、407.93万台。从拖拉机数量上来看,相较于2012年拖拉机总数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到稳定发展期,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的大型拖拉机(55.8kW以上)增长迅速,由2012年的50.8万台上升到2021年的143.66万台,占拖拉机总数的比例由2.23%上升到6.61%。 农业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机械的产品种类由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从粮食作物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农业机械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保有量分别达162.72万台、61.06万台、96.32万台、14.42万台,相较于2012年分别增长55.64%、162.06%、87.76%、300.56%。在果蔬茶等经济作物生产方面,机械化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表2),其中甜菜、棉花、蔬菜、茶叶作物收获机数量在2012年基础上达到数倍增长。在畜牧水产方面,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50%、33.50%,机械保有量分别从2012年的661.70万台、348.78万台增长到2021年的811.00万台、479.50万台,分别增加22.56%、37.48%。 在农产品初加工方面,2021年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达到41.64%,除棉花以外各类主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数量从2012年的1316.74万台增长至2021年的1571.99万台,增长19.38个百分点。 此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扩大推广应用,补贴购置植保无人飞机1.3万架,支持安装农业用北斗终端近2.3万台套,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三大主粮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93%提高到2021年的9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67%提高到2021年的86%,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75%提高到90%,分别提高4.6个百分点、27.75个百分点、20.10个百分点。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56.30%,玉米收获机械化率达78.67%。在经济作物方面,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突破了50%,分别达到61.92%、50.76%、65.65%、87.25%,实现了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72.03%,标志着我国农机化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在增速有所调整的同时,部分短板领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整体更为均衡的发展。 转载自:农机网(www.nongjx.com)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准发布《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发布稿)》。该技术要求指出,自2022年12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560kW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应符合该标准要求。据最新消息,工程机械国三排放标准切换国四排放标准的时间为2022年12月1日如期切换,不再延期。由此可见,农机行业的“国四”产品也将如期切换。这次产品切换对致力于发展的农机企业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开展不同区域的产品验证,不断实施产品改进,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为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和价值传递奠定全新支撑。12月1日前,农机企业的国四机型切换呈现出加快推进的步伐。 中国一拖东方红国四大轮拖批量下线 8月22日,5台东方红国四大轮拖完成装配,缓缓驶下总装线。经过前期的持续改进和优化,中国一拖已经具备了国四产品批量生产能力。据了解,从年初开始,中国一拖大拖公司对国四生产能力进行了数次全方位的检验,对零部件供应、物资配送、工艺、装配、调试等生产全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优化。大拖公司总装车间还以国四切换为契机,加快装配、工艺、质检、物配等环节优化提升,强化制造过程保证能力,保证国四切换后整体产品品质稳定提升。 东方红柴油机具备国四全面切换能力 作为农用动力方面的老大哥,一拖(洛阳)柴油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红柴油机”)在非道路国四排放升级方面的准备情况一直备受行业的关注。作为国内最早从事非道路国四产品研发的发动机企业之一,东方红柴油机从2015年开始国四新品的开发,迄今已历时七年之久。七年来,东方红柴油机在研发、验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完成实验室验证、整机野外“三高”验证和标定,具备国四全面切换能力。 在拖拉机配套方面,LR全系列和新一代YTN3国四产品正积极与行业头部企业全线配套,大部分国四整机已完成PEMS检测和田间试验验证,部分国四整机正在试制。 在收获机配套方面,国四产品已实现多点突破。与多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包括成功配套中联农机小麦收获机、沃得水稻联合收获机等。 针对玉米收获机,东方红柴油机正与行业一线品牌积极对接,相信不久后会迎来好消息。 常发农装研制出新一代六缸柴油发动机-CF8F 系列柴油机 常发农装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战略引导下,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柴油机设计理念的融会贯通,研制出新一代满足非道路国四排放标准的六缸柴油发动机-CF8F 系列柴油机,助力公司农业机械产品国四排放升级。CF8F 系列柴油机是由常发农装完全自主设计的一款全新六缸柴油机,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共取得专利成果13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专利1项。 爱科中国举办国四排放标准MF 2504-A拖拉机新产品推介会 7月21日,爱科中国携手经销商齐齐哈尔丰源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在龙江县瓮泉水库举办了国四排放标准MF 2504-A拖拉机新产品推介会,这也是MF 8S拖拉机在东北区的首次田间推介会。来自齐齐哈尔龙江县、讷河、泰来、梅里斯等地的新老用户及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领导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推介会。国四排放标准即将在12月实施,爱科中国齐全、完善的产品体系不仅满足新排放标准,更适用于各类作业场景。 凯斯携国四产品亮相2022新疆农机展 随着农业机械国四排放政策实行的脚步不断临近,作为大农机全程机械化的解决方案领导者,凯斯在2022新疆农机展上带来了Puma/Optum新一代国四系列拖拉机,及AF4099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与其配套5508玉米割台,为用户提供行业领先的大动力、可靠高效的农机装备及产品解决方案。 东风井关襄阳工厂生产即将按照国四标准切换 9月19日,襄阳市东风井关襄阳工厂工人正在装配急需的联合收割机。据了解,今年1-8月该企业自主品牌农机销量同比增长25%,自主化战略成效显著,其中智能农机实现销量为1700余台,超过去年全年全国智能农机总量。目前,该企业全系列农机产品基本实现国四标准,12月1日开始,所有生产线将按照国四标准正式切换。 丰疆智能高效实现国四切换 为确保国四切换顺利进行,丰疆智能未雨绸缪,积极推进所有部门的协同工作,考虑市场情况及用户需求,针对重点机型进行多项标定试验。至目前,丰疆智能904、2004、2204(G4)拖拉机进行全方位升级优化,其中904与2004顺利下线并已完成热平衡、PTO、牵引、PEMS等共计6大项18小项次标定实验。为有序推进后续市场验证和相关认证工作,目前丰疆智能正对以上型号拖拉机积极开展田间耐久可靠性试验工作,对非道路移动“国四”柴油机的综合性能进行充分验证。 可以预见的是,国四切换后农机行业整体制造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农机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转载自:农机网(www.nongjx.com) 资料来源:中国一拖、丰疆智能、常发农装、湖北日报、爱科中国、凯斯纽荷兰 、东方红柴油机。
金秋十月,大地丰收。在广阔的田野里,拖拉机、采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农机来回穿梭赴战秋收,规范集约的机械作业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是当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新疆31.36万台(套)农机装备投入秋收——“三秋”工作启动以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组织农业机械投入“三秋”生产。目前,全区玉米、棉花等主要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玉米已大面积开镰收获,棉花陆续进入收获期,拖拉机、采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主要农业机械检修调试完毕,跨区作业准备充分,31.36万台(套)农机装备已投入2022年“三秋”生产,能够满足机械化生产需求。 吉林预计10月中下旬水稻收获完毕——作为“粳稻贡米之乡”的吉林市,土壤肥沃,水利丰沛,光照充足,是全省优质水稻的主要产区。多年来形成的“早育苗、早插秧、早收割”生产模式,让吉林市早早就进入了“丰收季”。截至9月29日,吉林市现已完成水稻收获面积15万亩。预计到10月中下旬,全市200多万亩水稻将收割完毕;届时,大豆也将收割完毕。玉米的收割工作将持续到11月中下旬。 商丘市“三秋”期间投入45万台(套)农机——眼下,河南省商丘市1133.55万亩秋作物陆续进入收获期,各地农民趁着晴好天气抢收抢种,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据了解,今年“三秋”期间,商丘市全市共投入45万台(套)农机,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1.2万台。为减少机收损失,商丘市各地科学调度玉米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等机具,及时发布机具需求信息,引导机具合理流动,加快抢收进度。同时,鼓励支持农机合作社等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推行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模式,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据商丘市农业农村局农情调度, 截至9月27号16时,商丘市秋作物已累计收获487.19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1133.55万亩的42.98%,其中,收获玉米267.74万亩,大豆3.26万亩,花生89.01万亩。据省秸秆禁烧办公室“蓝天卫士”监控中心等监测显示,商丘市10个县(市、区)均无火点。 湖北省50万台农机忙秋收——湖北省秋收开镰已有二十多天,9月28日,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传来的消息,3000多万亩中稻收割已经超过六成,玉米收割接近尾声。湖北省通过大力推广新品种水稻、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一系列措施,为秋粮稳产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湖北省50多万台农机驰骋在荆楚大地广袤田野,湖北中稻面积超过3000万亩,中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大头,如果减损达一个点,可节约粮食数十亿斤。目前,湖北全省仍有1000多万亩中稻正在紧张收割中,预计10月中旬收割完毕。 淮南市开展“农机帮扶、助农秋收”活动——淮南市今年秋收总面积472万亩,其中水稻419万亩。该市组织各地开展“农机帮扶、助农秋收”活动,加大高性能智能农机推广应用,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21万台套,力争水稻机收水平达到 99.6%。 寿县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21万台套抢收——据悉,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今年夏粮种植面积286.66万亩,其中水稻255.65万亩。为保障成熟的稻谷颗粒归仓,寿县组织投入8万台套各类农业机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机手提供技术服务,设立跨区机收接待站,开辟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积极引导收割机有序流动。 淮南市今年秋收总面积472万亩,其中水稻419万亩。该市组织各地开展“农机帮扶、助农秋收”活动,加大高性能智能农机推广应用,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21万台套,力争水稻机收水平达到99.6%。 今年“秋收”,农机装备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转载自:农机网(www.nongjx.com) 资料来源:中安在线、湖北日报、商丘市人民政府、 吉林日报。
为做好2022年防控准备和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标 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中低密度区处置率达到7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高密度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幼虫群集迁移危害,确保重发区农田不成灾、常发区和偶发区农田不造成严重危害。 二、防控策略 以幼虫防治为重点,加强农田周边公共地带应急防治,实施“阻击农田周边虫源、及时围歼暴发区、控制迁移危害”的防控策略。加强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 三、防控重点 东部玉米主产区,中部、西部黄河流域玉米产区。 四、防控措施 (一)加强田间管理。杂草多的农田、荒格、田边地埂,在粘虫的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盛期及时铲趟除草,消灭虫卵和低龄幼虫。也可采取建立防虫隔离带的方式,对田间地头杂草先打药后再铲除,有效防止幼虫向农田转移危害。 (二)加强监测预警。利用杨树枝把或测报灯开展成虫监测,调查卵巢发育进度,对谷子、玉米、高粱等作物田进行大面积普查。根据草把落卵量,预测幼虫发生期,明确发生区域、重点防治田块和最佳防治时期,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适时指导科学防控。 (二)物理阻隔幼虫。为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向农田迁移,可构建玉米—田边—玉米隔离带和小麦—田边—玉米隔离带的方式,采取打药带的方式控制扩散危害。(三)化学药剂防治。抓住幼虫3龄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可选用喷施灭幼脲防治低龄幼虫。严重发生区采取无人机等施药方式集中歼灭,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菊酯类);在分散发生区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控效果转载自:农机网(www.nongjx.com) 资料来源: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处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2019年起,农业农村部建立了包含13种主要农作物的全国秸秆资源台账,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涵盖了产生秸秆的2963个县级单位、使用秸秆的3.4万家市场主体,以及34.3万户抽样农户。《报告》基于台账数据,分析了当前全国秸秆利用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利用量6.47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较2018年增长3.4个百分点。 秸秆还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2021年,秸秆还田量达4亿吨,其中玉米、水稻、小麦秸秆还田量分别为1.26亿吨、1.13亿吨、1.04亿吨,分别占可收集量的42.6%、66.5%、73.7%。 秸秆离田效能不断提升。2021年,秸秆离田利用率达33.4%。饲料化利用量达1.32亿吨,饲料化利用率达18%,较2018年提高3.7个百分点;燃料化利用量稳定在6000多万吨;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量达1208万吨。 秸秆市场化利用加快突破。2021年,全国秸秆利用市场主体为3.4万家,较2018年增加7747家,其中年利用量万吨以上的有1718家,较2018年增加268家。饲料化利用主体占比最高,达到76.9%,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主体分别占比7.8%、8.9%、3.8%、2.6%。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方向,引导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耕作特点和产业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做好秸秆科学还田和离田高效利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转载自:农机网(www.nongjx.com)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