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与绿色加工发展论坛召开,产业融合吹响现代渔业发展号角

作者:北垦农机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4日09:37:07 5004次浏览
分享到
水产养殖与绿色加工发展论坛召开,产业融合吹响现代渔业发展号角

10月31日下午,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主办的“水产健康养殖与绿色加工机械化发展论坛”在威斯汀会议中心召开,论坛由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孟祥宝主持,弋景刚、张林泉、黄家怿、贺晓东、杨丹彤等5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带来专业报告,共同探讨了水产健康养殖与机械化加工的发展方向,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1A0014100-0.jpg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总量自1989年起连续30余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469万吨,其中淡水约占6成,海水约4成。地区分布方面,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其中山东13.5%列第一,广东、江苏占12%上下分列第二三。

1A0012446-1.jpg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孟祥宝教授级高工担任会议主持人

  我们是水产大国,却不是水产强国。国内水产养殖还存在技术体系不完善、水资源和饲料资源利用水平低、能耗高、用人成本贵、养殖污染等问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用渔艺、渔机、绿色加工和信息融合技术破解水产养殖问题是本次论坛的焦点。

1A0013336-2.jpg

  弋景刚教授带来了题为“水产品加工装备”的报告。戈教授重点聚焦扇贝和对虾的加工技术与加工装备,剖析了国内外相关加工设备的优劣势。他表示,国内扇贝加工理环节80%依靠人工,效率低、难以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急需发展机械化作业。随后,戈教授就对虾加工设备,及其各环节的技术原理做了重点阐述。

1A0014154-3.jpg

  张林泉教授带来了题为“对虾剥制加工技术装备探讨”的报告。他指出,新时代水产加工模式的转型升级与变革,关键在于朝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通过光电编码器、霍尔式转速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实现剥制机构的关键参数检测,以及机器视觉对虾外形信息检测,这是对虾剥壳智能控制技术的关键,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在该领域已取得重大研究进展。

1A00135N-4.jpg

  黄家怿博士带来了题为“数云端协同的水产健康养殖精准测控”的报告。报告以政府、养殖企业、个体养殖户在渔业养殖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着手,提出了“数云端”协同赋能水产养殖升级的模式。通过分布在各个养殖区的“端”(传感器),实时获取养殖数据上传云平台,云端通过相应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输出标准化养殖模型,达到实时监控、在线管理、自动增氧投料的智慧渔业养殖模式。该模式已在珠海斗门海鲈鱼的养殖中,得到成功印证。

1A001L50-5.jpg

  贺晓东带来了题为“鱼类产业链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报告。发达国家鱼类加工率超过80%,我国还不到30%,深加工率更是不足10%,高附加值的鱼类精深加工行业发展受到多项技术难以快速发展。贺晓东详细分析了鱼类产业链加工技术,以及山东农机院4个鱼类产业链加工装备研究方向:去头、去鳞、取肉和副产物利用。下一步,山东农机院将围绕“海洋牧场”、“渔业物联网”做重点研究和突破,推动水产健康养殖与绿色加工快速发展。

1A0011L3-6.jpg

  杨丹彤副教授带来了题为“水产增氧技术”的报告。杨教授表示,使用增氧机可让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以达到氧的传递,为养殖水体增加溶氧。当水中的溶解氧低于3㎎/升时就容易造成鱼浮头甚至泛塘,鱼类在溶解氧3.0毫克/升时饵料系数要比4.0毫克/升时增加一倍,杨教授以数据证实“正常情况下氧的产生和消耗的地方是矛盾的”,不同增氧机功能不同、不同时段开增氧机目的也不同,由此可见水产增氧、科学增氧的必要性。

  从中央一号文,到国家《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多有涉及渔业和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科技部也将“蓝色粮仓”纳入重点研发项目,成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抓手。

  水产健康养殖与绿色加工机械化关键技术装备,推动了渔业养殖规范化、加工高效化以及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渔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A00110X-7.jpg


1A0015414-8.jpg


1A0015255-9.jpg

上一条:农业农村部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成果发布,涵盖这些主要农作物 下一条:Vredo公司VT3936撒肥车管路演示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