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破解秸秆处理产业化难题

作者:北垦农机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15:21:48 4593次浏览
分享到
南京农业大学破解秸秆处理产业化难题

  新华网南京6月27日电(记者眭黎曦、陈席元)夏收时节,在“凌桥大米”的产地江苏省淮安市凌桥乡,田间地头已很难看见成捆的秸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秸秆颗粒机”,它们把秸秆“吃”进去,压制出粉笔粗细的小段秸秆。 

0943212521-0.jpg

  “这家伙一天能处理十多吨秸秆。”淮安联创秸秆合作社经理李永奇告诉记者,农民把秸秆从地里收上来,在自家门口就能初加工。 

  村民朱海清算了一笔账,按亩产秸秆500公斤计,以前拿每亩35元的秸秆回收补贴,辛苦收一吨不过70块钱,有人嫌麻烦就一把火烧了,现在把秸秆送进机器里“滚”一下,每吨能卖350元,是原来的5倍。 

094321J57-2.jpg

  不过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教授看来,这些还只是原料,秸秆综合转化的最终产品每吨价值近千元。 

  “夏收结束后,两周内就要种下一茬,时间太紧,焚烧秸秆不是农民的错。”潘根兴介绍,以华北和江淮一带为例,在现代化的种植条件下,土地可以一年两作甚至三作,生产的秸秆量远超自然分解的上限。如果仅仅将秸秆绞碎还田,残留的病虫害可能回归土壤,高温焚烧不仅可以杀死病虫害,秸秆炭化还便于土壤吸收,然而代价是污染大气。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条处理秸秆的资源化、产业化之路,让农民和企业都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大家才能更有动力保护生态环境。”潘根兴说。 

  潘根兴团队从2009年开始研究热裂解技术,3吨稻秸能产出1吨生物质炭和2000立方的可燃气,综合产值近3000元,秸秆分解的资源转化率从自然状态下的5%提高到85%,同时减排温室气体近八成;利用生物质炭生产的炭基肥,可有效减少10%-15%的化肥用量,很受农民欢迎。 

  技术不能放在实验室的“深闺”里,要披上产业化的“嫁衣”送出去。2016年,通过校企合作,南京农业大学开发出大型秸秆热解生物质炭化配套生产系统,单台套年处理秸秆3-5万吨。 

  目前,全国有近200家企业使用南农技术生产秸秆炭基肥。通过合作社,农民将秸秆交给企业,换回炭基肥,农产品收益由农民和企业分红,成为推广秸秆回收的新模式。“以前回收秸秆,农民没动力,干部有压力;现在农民有利可图,企业也趋之若鹜。”潘根兴说。 

  预计到2020年,全国秸秆循环产业的年处理量将达500万吨,秸秆转化为可燃气的技术也已经在黑龙江、山东等省开展试点,今后若大面积推广,可部分减少北方冬季燃煤,改善空气质量。 


0943212500-3.jpg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认为,绿色生产理念的要义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继化肥和品种之后,生物质废弃物循环产业有望引领第三次农业绿色革命。

转自农机流通网


上一条:为耕耘充电 让种田更炫 下一条:环京津冀第二届保护性耕作论坛在天津举办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