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机装备的发展,我国农机装备产业供给侧改革取得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机装备制造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农机装备工业快速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我国规上农机企业24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4516.39亿元,连续5年世界第一。其中,民企、外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6%、8.5%左右,形成了以民营为主、具有较强活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农机总动力达到11.5亿千瓦,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80%和23%。
二是制造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14大类、50小类、4000多个品种农机产品系列。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产量全球领先,植保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装备蓬勃发展。在山东、江苏、河南、浙江、安徽、黑龙江等地汇聚了60%以上的农机百强企业,形成了一批协作配套、特殊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是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我国已具备200马力以上拖拉机量产能力,大型采棉机、甘蔗收获机实现国产化及应用。中国一拖已研制出400马力大型拖拉机、中联重科生产的230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型复试作业机具填补了国内空白,水稻机械精量旱穴直播技术取得突破。农机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智能农机已开始试点示范。
四是国际化发展成效初显。2016年,我国农机装备实现出口80亿美元,我国农机装备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具有性价比优势。雷沃重工等重点企业在海外整合农机装备知名品牌,设立研发中心,建立了全球化运营体系,实施全球化发展布局。
2016年,工信部会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并商财政部等8个部门印发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提出发展新型高效拖拉机、高效能收获机械等12类主机产品,发展农用柴油机、无级变速器等10类关键零部件,提升产品可靠性,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的五大重点专项任务。2017年,为贯彻落实《行动方案》,工信部会同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10个部门成立了农机装备推进工作组,共同研究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有关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农机装备和国外差距仍然较大,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突显,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尚存。未来农机装备发展应该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农业建设装备支撑能力为目标,落实农机装备《行动方案》,促进我国由农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显著提高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是提升农机装备创新能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深入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加强研发设计、测试验证、中试孵化等能力建设,实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农机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和农机装备定制化服务,提升企业产品制造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农机装备质量品牌建设。加快重点农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产品可靠性、环境适应性检测能力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把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三是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推动大型企业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优势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农机装备优势企业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国际化产业基地,加快企业、产品和技术标准“走出去”步伐,实现全球化发展布局。
转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