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垦区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截至2016年底,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6%,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黑龙江垦区在大农机、大科技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新的历史起点上,黑龙江省垦区正向“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的目标迈进。
鲁宏杰 黑龙江日报记者 刘楠 吴树江
在黑龙江省垦区八五二农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现代农机装备大厅,一台台身形巨大的农用大型机械整齐排列。
“这种德国产的克拉斯770收获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国9台全部在黑龙江省垦区,我们农场就有6台。”农机科长许国忠自豪地介绍。“这台最大功率530马力、粮箱容积12立方米的大块头,一小时可以收获50亩,并同时实现秸秆还田。”
在室外,一台长达18米的钢铁蛟龙横卧在地面。这台法国产的贝松13铧翻转犁购置于2014年,整个亚洲仅有一台,被称为“亚洲第一犁”。它的工作宽度为4.55~7.41米,深度可以达到35厘米,配上世界先进的凯斯大马力整地机车,每小时可翻地80亩。
据介绍,目前,这里的所有大型农机都配备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智能数据监控和传输系统。把作业地块的经纬度数据输入电脑,系统设定之后,即可实现自动驾驶,人工辅助。技术人员远程用手机就可以察看现场工作情况和实时数据,一旦出现问题电脑会自动报警。而且由于卫星定位导航,夜间同样可以不间断工作,一台收获机24小时可以收获1200亩,“亚洲第一犁”可以翻地近2000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今,现代化大农机耕作已经成了黑龙江省垦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垦区农机化发展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截至2016年底,黑龙江省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6%,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尤其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了新发展,2016年比2012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累计利用国家购机补贴资金21.6亿元,农机更新总投入达110亿元,新增各种农机设备15.98万台套。目前黑龙江省垦区玉米播种全部采用精量播种技术、秋起垄全部采用自动导航设备、水稻实现100%浸种催芽等。目前垦区农机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在距离八五二农场100多公里的佳西机场,近百架飞机分区整齐地排列在机场停机坪上。它们已经全部维护完成枕戈待旦,只等一声令下飞赴黑龙江省垦区各农场执行作业。
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现有飞机99架,其中投入运营77架,在编教练机12架。2016年,共出动作业飞机46架,累计飞行10895小时,作业覆盖黑龙江省垦区40个农场。2013年启动,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占地300公顷的一类通用航空机场——肇东机场今年已经达到可运行状态。此外,全垦区可供农业航空作业的农场已达到85个,农用机场水泥跑道75条,形成网络式作业基地群。
机场主任张辉介绍说:“我们的业务从农林喷洒、人工增雨,拓展为可以旅游观光、航拍航测、遥感物探、医疗救援等等。尤其可喜的是我们培养出了更多自己的飞行员。”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几十个画面同时显示着北大荒七星分公司的所有农业相关实时数据,这是今年启用的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它分为业务管理、智慧农业、食品追溯、便民服务四大板块。通过这个系统,人们除了可以了解农业信息政策、农商动态等情况,还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实时查看每台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当前速度、插秧深度、时间等都有最精确的显示,同时实现了“农作物生长及病虫害高清无线多媒体监测、农机安全生产作业上无线多媒体监控、田间生产无线多媒体指挥调度”等多种功能。该系统不仅能看到受控地块的实时图像,还可以通过田地中的传感器等设备测量土壤微量元素、地温、水温水量、病虫害情况等等,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秋后高产。
“通过这个系统,还可以让黑龙江省垦区外的消费者轻松实现食品追溯。现在只要消费者扫描我们商品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水稻育种催芽、插秧、施肥、管理、收获的全过程。物流和超市环节全部打通之后,就可以实现真正的订单农业。消费者吃好哪块田里的米,可以在手机上提前预订,然后看着大米春种秋收,直到送进家门。所有图片和视频都标着精确的时间和经纬度,确保真实可信。”七星分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孟庆民对这样的未来充满向往。
五年来,黑龙江省垦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期间,总局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信息中心”。垦区科技总投入达41.67亿元,占垦区GDP的1%,2016年末科技贡献率达68.75%,较五年前提高了1.75个百分点。
转自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