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下调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比例?

作者:北垦农机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3日14:27:42 5210次浏览
分享到
为什么下调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比例?
导读:从2004年开始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央财政拨付总金额逐年上升,直到2015年才比前一年减少了1亿元,随之而来的是2016年将30%的补贴比例“惯例”下调了10%。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农机补贴比例要下调?农机补贴政策是否要退出“历史舞台”? 
  农机产品大型化倒逼补贴比例下调 
  从农机360网大数据可以看出,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人数从2013年开始呈下降趋势,享受补贴的农机台套数从201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但是购买补贴农机的总货值和平均货值却都在逐年上升。大数据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开始逐步向大型化发展。 
  近些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已经处于近乎稳定的“高位”,从国家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再次“爆发式”提高中央财政农机补贴总额的可能性已经不是很大。农机产品大型化之后,价格必定上升,原有30%的比例如果不下调,那么能够享受补贴的机具数量将加速减少,这样的结果对于“新常态”下增速放缓的农机工业来说并非利好。 
  在
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有发展空间的情况下,根据农机发展趋势,逐渐适当降低补贴比例,能够保证每年享受补贴的农机的数量不至于急速减少,这样才能保障农机的保有量持续上升,最终实现在大范围内实现农机化水平的提升。从长远利益出发,下调农机补贴比例,对生产企业的扶持、购机用户的数量和整个农机行业的发展来说,利大于弊。 
  “普惠制”需要农机补贴比例下调 
  2012年开始在部分省份的少数市县进行农机补贴“普惠制”改革试点,直到2015年扩大到几个省份内全部市县实行“普惠制”。再加上行业内对“普惠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预见的是,全国范围内实行“普惠制”已经为期不远了。 
  农机补贴“普惠制”之后,将打破地域界限,购买者就会更偏向于“质优价廉”的非本地农机产品,那些靠地方保护和补贴度日的企业必将倒下,对于农机的使用者和优质产品制造者都是好事,对于整个中国农机行业也是好事。 
  “蛋糕”只有那么大,要想能“吃”到的人能多一些,尽可能的“普惠”,那就只能把每一份减少一点,再让能“吃到”的途径多一些、便捷一些,即购机者可以在网络电商跨地域购买、简化补贴办理手续、资金进度公开化。 
  落后和过剩的中低端产能需要通过补贴比例下调来淘汰 
  在农机行业“黄金十年”期间,一些没有研发能力的生产企业,仅靠模仿复制他人产品进行同质化竞争,更有甚者还会降低价格造成市场恶意竞争,再加上“地方保护”对当地农机企业的补贴偏向,造成变相的“权力寻租”案件的时有发生,不利于农机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的“正方向”发展。 
  净化市场环境,在以国家政策性补贴为主导力量的农机市场,光靠市场自身调节是不够的。此时就需要政府适当降低补贴比例,减少对落后和过剩的中低端产能的扶持,将更多的资金流向更优质的资源。优化市场环境之后,优质产品不至于在恶意竞争中受挫,此时,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才能放心地去研发高端农机产品。 
  农机补贴政策是不是要退出“历史舞台”? 
  农机补贴是“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中国是人口大国,重农固本,“吃饭问题”即“粮食安全”是历届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就需要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对农业进行可持续地扶持,必定少不了对粮食、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所需农业机械的扶持。对“国产”农业机械的扶持,更是从战略上对“粮食安全”的保障。 
  农机补贴政策不会“断崖式”退出“历史舞台”。从唯物主义世界观考虑,大多数事物都会遵循出现、发展、高峰、衰落、消亡的规律,国家制定的政策往往也会遵循这个规律。笔者认为,从中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实行到现在,我国的农机补贴政策还处在“发展”阶段,我国的农机化水平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达到中高水平之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会轻易被取消。 
  结语: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作为人口大国,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等农作物生产环节的扶持不会减少。农机补贴“普惠制”不可能开历史倒车,农机补贴比例从30%的“高位”下调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从享受补贴的人数还是对农机市场的监管考虑,利大于弊。 (刘文华)
上一条:2016年中国农机市场走势预测之玉米收获机篇 下一条:2015年1-12月农机行业生产运行情况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