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机的使用者将从传统农民转为职业农民,而职业农民的聚集载体是合作社,147万家合作社覆盖全国四成农户,合作社的数量或将不断上升。农机的用武之地在农村的广阔农田,农村土地流转进程还在加速,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是同步推进。
合作社发展壮大势头迅猛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达147.9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15.5%;入社农户9997万户,覆盖全国41.7%的农户,各级示范社超过13.5万家。合作社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瞄准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促进规模经营增加农业效益、推进绿色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合作社发展壮大是一个过程,很多农民合作社在日常营业中或多或少会使用到农业机械,以农机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合作社对农机的需求就更是不言而喻。农机合作社将会是未来我国种粮的主体,肩负着“我们的饭碗”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必然要对农业机械进行扶持,必然会对农机合作社进行扶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笔者汇总了在农机360网发布过的中央、各省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息: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8月起可获贴息补助;2015年中央财政23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预计可建设高标准农田2777.45万亩;河北省2015年上半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2万亩;河南已建高标准粮田3687万亩,2015年将再建900万亩;四川2015年将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山西省已投资13.8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
未来五年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息有: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五年辽宁省将投资140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山东“十三五”期间将投资近500亿元,建设3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安徽省2020年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超七成;黑龙江建设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农田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在农田里作业的农业机械也必将相应变化。从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机的现状可以预见,集中连片的农田更适合大型农业装备作业,就像在我国东北和新疆这样的大地块农田需要的是大马力拖拉机带动大型农具耕地,从人工、燃油成本和农时角度来看,那些手扶式微耕机必定不会被大型农田所采用。
未来农机的发展趋势:大型、高效、智能、舒适
农机的研发方向取决于农作物生长各个环节对农机的需求情况,《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便是对此的指引。农机的制造水平在《中国制造2025》农业装备领域技术路线图中分解的更加详尽。由此可见,国家领导层已经对未来农业及农业装备进行了布局,虽然现阶段还没有更多的国内高端农机涌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国家高层必定会扶持本国高端农业装备的研发、制造、推广和使用,到时才算是真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高标准农田里作业、适应未来职业农民使用的农机都有哪些共性呢?
大型化。高标准农田地势均匀平坦,具备一定宽度的机耕道,因此适合大马力拖拉机带动较大宽幅的深松机每隔两三年深松作业,同时可带动大宽幅的播种机进行复式耕、种、施肥作业,一次性完成多个环节的操作;高标准农田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备,灌溉、喷药等田间管理环节就更加便利,适合集中、规模操作;在收获环节,为抢抓农时,大型收获机械更是必不可少。规模出效益,此时方显,再加上农作物的轮作效益,农田的使用将更加合理。
高效化。短时间之内,完成大面积、多环节的农事作业,从人工成本、燃油成本等多方面考虑都是高效的。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农业机械的故障率,这正是真正考验农业机械质量的时候,很可能会连续几天超负荷作业。因此,对农业机械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和零部件的耐磨性都是挑战。
智能化。卫星定位、系统导航、无人驾驶、数据采集传输等等无不彰显现代科技元素,“科技反哺农业”落地。虽然这些都还只是理想,但是已经有国内农机生产企业开始研发和实验无人驾驶拖拉机,2015年的深松作业过程中传感器将深松面积、深度和土壤营养成分等数据传输到监管部门,这些已经是智能化的起步。
舒适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把农机开到田里,然后打开导航,按照程序设定好的最合理路线自动驾驶,坐在开着空调的驾驶室里,煮咖啡、看着各种仪表是否正常,如果机器出故障就给维修人员打电话,快速维修后继续喝着咖啡在驾驶室看着机器作业,一天的农田作业完成后回家,衬衫还是洁白整齐。西方发达国家的舒适化农业作业可能不会移植到中国,但是这种让农民自豪的“体面”职业理念,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结语:农机市场的繁荣不仅取决于终端用户的需求,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只有看清政府的指引,把握未来市场的趋势,研发制造出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巩固企业现有的成绩和品牌,为抢占未来市场份额奠定基础。